2025-04-28 16:26
来源:城固县慈善协会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老年学员精神文化生活,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4月27日,城固县汉江路社区慈善老年大学组织学员走进城固酒厂与植圆面皮文化产业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之旅。学员们在酒香与麦香交织中触摸历史肌理,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魅力,以独特的方式致敬劳动、迎接节日。
千年酒韵润桑榆:探秘古法酿酒的时光密码
活动首站来到省级非遗项目“城固酒酿造技艺”传承地——城固酒厂。踏入弥漫着醇厚酒香的酿酒车间,古朴的地缸发酵池、木质蒸馏器具与现代化控温设备相得益彰,勾勒出传统技艺与时代创新的融合图景。学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见证了粮食从蒸煮、拌曲、发酵到蒸馏的完整古法流程:蒸汽升腾中,颗粒饱满的高粱与小麦在窖池中“沉睡”,经时光淬炼转化为滴滴琼浆;蒸馏器旁,晶莹的酒液潺潺流出,空气中浮动的酒香令人沉醉。
“城固酿酒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酒乡’之名传承千年,每一道工序都藏着匠人的‘独家秘方’。”讲解员的讲述串联起历史脉络,从张骞通西域带回的酿酒技艺,到如今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学员们深切体会到“一坛好酒”背后的匠心坚守。在品酒区,不同年份的原浆酒、陈酿酒依次亮相,讲解员从观色、闻香、品味三步骤引导大家领略酒文化:“轻摇酒杯,看酒线绵长;细嗅粮香,感受窖池风味……”学员们端杯细品,在舌尖的绵柔与回甘中,读懂了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岁月沉淀的韵味。
面皮飘香忆乡愁:解码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午后,学员们走进同样承载省级非遗技艺的植圆面皮文化产业园,探寻“城固面皮”的前世今生。作为扎根汉中大地的“老字号”,城固面皮以“薄、劲、光、香”闻名,其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从家庭作坊到标准化生产,每一张面皮都包裹着故乡的味道。
在文化展厅,泛黄的老照片与现代工艺流程图交相辉映,诉说着面皮从街头小吃到地域名片的蜕变历程。讲解员揭秘关键工序:“选料必用本地冬小麦,磨浆需控制水温,蒸制讲究火候均匀,就连辣椒的炮制都有独门配方……”学员们驻足观看传统石磨磨浆、竹笼蒸制的还原场景,惊叹于看似寻常的小吃竟蕴含十余道精细工序。最令人期待的当属“舌尖上的体验”——热气腾腾的面皮刚出锅,金黄透亮的米皮铺在白瓷盘上,淋上秘制红油、豆芽、醋水,香气瞬间四溢。学员李阿姨夹起一筷子面皮细细咀嚼:“这味道跟小时候巷口的一模一样!劲道中带着米香,辣中透鲜,难怪能成为咱城固人的‘乡愁记忆’。”
非遗赋能夕阳红:在体验中续写传承新篇
从酒厂到面皮产业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学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非遗技艺的细节,手机里存满了传统工艺的影像。“原来咱家乡的非遗就在身边!”“老手艺里藏着大智慧,真是长见识了!”返程途中,大家兴奋地交流着感受。社区慈善老年大学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课堂延伸至非遗一线,让老年学员在触摸历史、品味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更在体验劳动创造的过程中致敬劳动者。
据悉,汉江路社区慈善老年大学近年来持续深耕“文化养老”,通过开设非遗课堂、组织实地研学等形式,让剪纸、民歌、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走进老年生活。此次“酒韵+面皮”的双线体验,既是一次味觉与嗅觉的盛宴,更是一堂行走的“劳动教育课”——当银发学员们近距离观察匠人专注的神情、感受传统技艺的繁复工序,对“劳动创造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学员王叔叔所言:“非遗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不仅要做‘继承者’,更要当‘传播者’,让这些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暮色中,满载欢声笑语的大巴车驶回社区,而关于非遗传承的故事仍在继续。当传统技艺与银发力量相遇,时光的沉淀与生命的热忱交织成歌,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写下了温暖注脚。
供稿/城固县汉江路社区 陈静 编辑/薛芳 审核/崔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