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9:38
来源:西乡县慈善协会
青竹为骨,素纸为面。当灵巧的双手赋予竹扇独特生命力,当稚嫩童声与苍老语调在竹香中交融,一场以“关爱一老一小”为主题的非遗手工竹扇活动,近日在东关社区公益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温情上演。来自红领巾小课堂的40名孩子、老年 大学的10名学员,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齐聚一堂,在西乡县巧艺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晓丽带领下,共赴一场与竹扇非遗文化的邂逅。
活动现场,成捆青竹篾条、裁好的扇面纸整齐排列,淡淡竹香沁人心脾。周晓丽首先展示了素面、山水雕刻、书画搭配等不同样式的竹扇成品,“竹扇历史比团扇更悠久,商周时期就有‘扇汗’记载。竹子坚韧不拔的品性,让竹扇成为中国人精神的一种寄托。”她一边讲解,一边手持竹篾条演示编织技巧,纤细竹条在指尖流转,转眼勾勒出扇骨雏形,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老年学员也凑近细看,眼神满是赞叹。
制作环节,周晓丽将步骤拆解为“削竹篾、定扇骨、糊扇面、饰扇面”四步细致教学。对小朋友而言,削竹篾颇具挑战——竹条边缘锋利,稍不留意便可能划伤手。此时,老年学员主动接过工具,用布满老茧却稳健的手,为孩子们削出粗细均匀的竹篾。“爷爷,您削的竹条好直呀!”11岁的浩然举着自己歪扭的竹篾,向身旁刘奶奶请教。刘奶奶笑着说:“要顺着竹子纹理来,就像做人,得找对方向。”在老人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掌握窍门,手中竹篾愈发规整。
糊扇面环节,代际协作的温情愈发浓厚。老年学员熟稔传统糊纸手法,耐心教孩子们让扇面平整服帖;孩子们则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扇面上画卡通图案、写稚嫩祝福语,为古朴竹扇添上活泼气息。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穿梭其间,或递胶水,或固定扇骨,不时用相机捕捉暖心瞬间:75岁的周爷爷帮6岁的朵朵扶着扇骨,朵朵踮脚给爷爷递画笔,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画面格外动人。
“竹子凉丝丝的,做出来的扇子肯定特别凉快!”孩子们举着半成品欢呼;老年学员抚摸亲手制作的竹扇,感慨道:“几十年没做这手艺,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动手,仿佛回到年轻时,心里热乎乎的。”一位家长也说:“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非遗,还学会尊重老人、互帮互助,比上多少节文化课都有意义。”
东关社区公益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表示,选择竹扇作为非遗体验载体,不仅因其深厚文化底蕴,更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格能给“一老一小”带来精神启迪。此次活动通过“老带小、小助老”互动模式,既让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非遗技艺与传统美德。未来,协会将持续深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挖掘更多非遗项目,让社区成为传承文化、凝聚温情的港湾。
活动尾声,众人手持独一无二的竹扇合影。扇骨竹纹藏着岁月沉淀,扇面色彩映着童真烂漫。这一把把竹扇,既是夏日纳凉工具,更是连接代际的纽带、传承非遗的信物,为东关社区生活添上一抹清雅温暖的底色。
供稿/西乡县慈善协会 编辑/薛芳 审核/崔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