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09:16
来源:城固县慈善协会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月27日,城固县胜利街社区慈善老年大学联合县委统战部、县新联会,组织40余名学员走进汉文化匾额博物馆,开展"匾额载古韵 架花传匠心"非遗文化研习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技艺体验和书法创作,学员们深度感受传统工艺的文化魅力与匠人精神。
匾额寻踪:解码千年文化密码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匾额专题博物馆,城固汉文化匾额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家付昭瑞创办,馆藏1300余块明清至近现代匾额,涵盖励志、祝寿、堂号等多个类别,被誉为"西北匾王"的文化殿堂。
在非遗传承人丁茹的引导下,一块清乾隆年间的"惠及蒙童"匾成为焦点:黑漆底上金漆题字笔力遒劲,尽显古代尊师重教之风。"匾额是凝固的文化诗篇,集书法、雕刻、文学于一体,每道纹路都镌刻着家族记忆与时代烙印。"丁茹的讲解让学员们驻足沉思——从"大钟楼"匾见证的市井兴衰,到匾额纹样中暗藏的礼仪规制,方寸之间尽显中华美学精髓与历史厚度。馆内同步陈列的石雕、碑刻等文物,更以实物实证的方式,诠释了"以匾研史、以匾学书"的独特价值。
架花织梦:指尖上的活态传承
在城固架花传承基地,省级非遗项目"架花刺绣"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这项以白土布为底、依经纬网格挑绣的技艺,因图案如立体水墨般清雅,被誉为"穿针引线的诗行"。
非遗传承人丁茹现场演示核心技法:"传统针法讲究'数纱定位',每针都要精准对应布纹网格。"她展示的创新作品《花蝶团纹》,在保留黑白主色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配色,让古老技艺焕发现代生机。学员们亲手体验挑绣手帕,在穿针引线中体悟"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真谛。基地负责人透露,通过培训留守妇女、开发旗袍、摆件等文创产品,架花刺绣已远销海外,实现了"非遗活化"的创新路径,现场陈列的时尚单品更让学员们惊叹传统与潮流的完美融合。
翰墨抒怀:笔端流淌文化基因
活动高潮落在匾额书法创作环节。付昭瑞馆长以"汉字之魂在笔锋,匾额之韵在匠心"为题,揭秘传统制匾的12道工序——从选材刮腻到鎏金雕刻,每一步都是对书法艺术的再创作。学员们以"厚德载物""卧雲观景"等传统匾额题辞为内容,挥毫泼墨致敬经典。
经集体评选,辛先生创作的"卧雲观景"凭借严谨的结构与灵动的气韵摘得"最佳创作奖"。他感慨道:"当笔尖触碰宣纸,仿佛与古代匠人对话,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
此次"研习+实践"的立体体验,为公众打开了非遗文化的多维认知空间。胜利街社区慈善老年大学表示,后续将以"银发传承团"为纽带,策划更多面向中青年群体的非遗公开课,推动传统文化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让匾额上的古韵、针尖上的匠心,成为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养分。
供稿/城固县胜利街社区 何昀芯 编辑/薛芳 审核/崔光玉